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艾瑞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 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 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艾瑞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

  •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艾瑞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 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艾瑞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 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艾瑞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 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艾瑞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艾瑞克森, 1963年)艾瑞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甯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艾瑞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艾瑞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 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 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 的品質。

  • 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艾瑞克森把它定義為" 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迴圈或生命的週。

此文為網路資料轉載,只作為個人的資料參考。


資料來源:http://content.moe.edu.tw/wiki/index.php/%E8%89%BE%E7%91%9E%E5%85%8B%E6%A3%AE(E._Erikson)%E4%BA%BA%E6%A0%BC%E7%99%BC%E5%B1%95%E8%AB%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欣生 的頭像
    欣生

    生活只不過是二行詩/丁口pen

    欣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