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要被這位思想家洗洗腦,就先貼一個簡單資料,做分享!

梅洛
.
蒂的哲學思想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所以他的哲學研究涉及多種領域。當然,首先是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從胡塞爾那裏,他懂得了如果不傾向被思想的物件,思想就永遠不存在:這就是意向性。在他看來,既然現象學是對人的實在經歷的存在的描述,那麽它就永遠不可能完全是白的,也不可能完全是黑的。這種現象學描述的是實在物,也就是描述處在自在與自為之間、意識與物質之間、自由與自然之間的東西。也可以說兩者之間的東西是梅洛.龐蒂的關心所在。換句話說,知覺的主體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質的,這個主體同時是思維著的主體,又是肉體的我。所以,就必然有物質欲望,又有自我意識,人的肉體不能縱情存在。所以,人既是自由的,又是決定的,既主動又被動。人是身體和思維不可分割的存在,使得世界與人生都成為曖昧、摸棱兩可的。所以也有人稱梅洛.龐蒂為曖昧的哲學家


其次,梅洛.龐蒂受到海德格爾的影響,他把現象學引向本體論。他認為回到實事本身,就意味著回到先於認識而認識又總是要談論的世界。他反對自然主義或唯科學主義的立場,批評它們把科學的觀念看成實在的鏡子,設定自在世界,認為真實的意識可以用因果關係的形式與之發生聯繫。梅洛.龐蒂則認為哲學的首要活動就是要從客觀世界回到經歷世界中去。不存在內部的人,人總是在世界之中,只有在世界之中才能認識自己。他大概是他那一代學者在精神上最與海德格爾這位德國思想大師相通的少數幾人之一。海德格爾在梅洛.龐蒂逝世後寫的一封信中說:雖然我本人沒有見過梅洛.龐蒂,但通過他所說的和他所主張的,我可以想見在他身上具有一種自由和誠實的精神,他知道思想的事情是什麽,知道思想要求什麽……我們感到安慰的是,這位剛剛離去的朋友,他已經在一條真正的思想道路上留下足跡,這條路通向從未被世俗的喧囂吵鬧和惟利是圖的動亂所染指的領域

再次,就是格式塔形式理論的啟迪,這使梅洛.龐蒂的結構研究對於以後的法國結構主義產生很大影響。這裏還應補充加入他對心理學和行為主義的出色研究。在梅洛.龐蒂早期的著作中特別是《行為的結構》中已經提出一種結構的哲學。梅洛.龐蒂在這方面的論述極富法國特色。他對行為的研究是為著關注意識和自然的關係,但法國傳統的習慣是用靈魂和身體的統一來表述這個問題的。意識與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發生關係的那一點,就是意識存在的身體。而形式理論則可以產生更高層次的分析。梅洛.龐蒂希望綜合形式心理學和行為主義。行為在他看來是結構化了的總體,是一種有意義的總體。這種結構不是物,也不是意識,更不是對刺激的反應,而是對一種處境召喚的回答。他認為,意向從中發射出來的自我,承受意向的身體,意向趨向的諸物,這三者就是經驗的活的統一中的不可分割的三項,意味著一個行為結構。而結構的概念在梅洛.龐蒂那裏表現為形式心理學的格式塔結構。自然就表現為一種形式的宇宙,各種形式按有等級的次序排列:不完整的物理形式,完整的人類形式:物質、生命和精神應是不平等地參與形式的自然之中,它們代表著完整的不同等級,並且最終構成一種等級,在其中,個體性總是越來越多地自我實現 [4] ”。這裏可以看到柏格森生命哲學精神在梅洛.龐蒂思想中的滲透和融會。

從根本上講,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沿循的仍是法國人特有的我思的笛卡爾傳統。但他的我思並不包容我在我思我在的超驗運動中完整化,這是梅洛.龐蒂存在現象學的意圖和界限:回歸存在。這也是薩特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共同主張:我在優先於我思我思賦予我在以意義。梅洛.龐蒂和他的同代人一樣,堅持笛卡爾以來的基本哲學教益,但又對之進行改造。也出於這樣的立場,他用知覺哲學的思想,求助於索絮爾的語言學奠定了他的現象學的歷史哲學觀點。他以此反對薩特只注意到人和物的二元論,忘記了歷史、象徵、符號,而不懂得世界間的東西。在《辯證法的探險》中,梅洛.龐蒂從對知覺理論的現象學研究轉向了歷史、社會的現象學研究,即可稱之為意義本體論的理論研究。其實,歷史是物中間的人與人的關係。我與他人中間的是世界間。這樣,身體是人存在於世的運載工具,話語屬於意義,他人是我的世界構成的前景。整個歷史不是無意義的,但又不是只有一種意義。歷史不能提供真理,卻可能使我們避免一些錯誤。絕對的歷史不存在,它只是對無意義的一種消除,它的意義是未完成的,是開放的。

最後,還應提到,梅洛.龐蒂在美學理論方面的傑出貢獻。梅洛.龐蒂本人在繪畫藝術、文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而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以現象學的方法關注非表像的東西。這和以後的勒維納斯和德里達等關注不在場應該是相通的旨趣。在《眼與心》中,他結合繪畫藝術,特別指出見者和可見物之間互相召喚,畫中物在自己描述自己,藝術作品是反映彼世的東西,這就是知覺。而在他身後發表的《可見的和不可見的》中,他進一步提出問題,指出本體論超出我們知覺和此在的原始存在。而以畫家塞尚為例說明:最原始、最本原的存在,就是沒有人的東西。即反思之前向我們顯示之物的繪畫。自然中存在某種召喚各種繪畫的東西,被畫的山召喚畫家。所以,注視就是看到可見物的非肉身化的過程。諸如顏色那樣的可見物並不是堅硬、象視線那樣展開的碎片,而是不同方向中的窄路,相對不可見物而使不可見物迴響的東西。這些看法都是很有啟發性的。

由於梅洛龐蒂的哲學涉及多種領域,又建立在曖昧性之上,所以他的思想以至政治態度比他的同代人(比如薩特)要溫和。他說過:我只是要指出哲學不再應該按照上帝、人、被造物的劃分來進行思考……”但他先於許多人(比如利科)把意識哲學、辯證法和語言學、心理學聯繫起來。先於許多人(比如新哲學家們)更加徹底和恰當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評論。他的思想影響了勒富爾、加斯多裏亞蒂、利科等許多學者。近些年來,隨著現象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梅洛.龐蒂的思想也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他提出的問題和思考將繼續吸引和啟迪後來人。

ii

在當代西方哲學思潮中,胡塞爾開創的現象學堪稱巨擘。胡塞爾把現象學叫做描述心理學,認為我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只應該對我們直接體驗到的現象進行描述,但不主張解釋現象的因果關係,應該把一切經驗、知識或先入之見擱在一邊,以免影響我們對事物的體驗。這個哲學流派出現以後,在歐洲很快流行開來,在法國尤受推崇並盛行不衰。1945年,與薩特齊名的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出版了他的博士論文和主要著作《知覺現象學》。這本書的問世是現象學哲學運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梅洛-龐蒂發展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有的學者認為,梅洛-龐蒂比胡塞爾更清晰地闡明了現象學的論點,將他譽為胡塞爾的最好解釋者。

  梅洛-龐蒂認為,哲學的主要任務是重新學習如何看待事物。換句話說,就是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知覺現象學》的基本論點就是:知覺是一切認識活動的開始,是其他認識活動的基礎。梅洛-龐蒂繼承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強調重要的是描述,而不是解釋。正如《知覺現象學》這本書的名稱所表明的那樣,梅洛-龐蒂的哲學從知覺研究著手。在心理學中,知覺的定義是人或人腦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但梅洛-龐蒂的哲學中知覺具有更廣泛的含義。他認為知覺就是去體驗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事物,這種體驗甚至包括對人本身的體驗,因此,他所說的知覺事實上就是直覺。這樣,梅洛-龐蒂的知覺與柏格森的直覺就有一定的聯繫。人本身不僅僅是進行知覺的主體,而且也是被知覺的主體。

 
出處:http://www.verycd.com/topics/737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欣生 的頭像
    欣生

    生活只不過是二行詩/丁口pen

    欣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